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悲观之图——关于丁炜的绘画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08-19 10:42:47 来源:网络
          文/朱其

         

          “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是丁炜一幅画的标题。这幅画几乎充满着一种感伤的悲观主义,天空乌云滚滚,大地上成片枯黄的叶子,站立着成排穿红色衣服的稻草人。在这幅画面中很少有希望的光线和能够从中逃脱的出口。

         

          丁炜的这个系列几乎都是传递了一幅幅悲观之图,这些画面与70后绘画表现时代和自我的青春主题,以及可爱和炫目的风格,几乎背道而驰。尽管这个时代提供给他这一代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物质和城市的繁华、以及通信和旅行的自由,但丁炜却表现了对这层表象的忧虑、无望和感伤。

         

          他的画表现了四季和大地的生命颓败,黑暗中找不到出口和光亮的迷失的人们,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中漂泊和表演的姐妹,躺在地板上正在腐烂的身体,中国革命版的耶稣和十二门徒,在冰冷的地下水道站立的裸女,自我束缚跟着黑影行走的男人,整体分裂的诗人,在加热器上烘烤的人,欲望的野兽等。

         

          这让人想起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经说过的,每一代人都在重复经验上一代人的内心历程。有些历程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只有每一代人亲自去重新尝试。克尔凯郭尔说的这个历程当然是指人类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绝望处境和荒诞感,尽管时代的政治民主、社会开放性物质富足以及文化多元性在得到改善,但在丁炜的画面中,人类精神深处的无望、压抑、迷失和荒诞感却一如既往地存在。

         

          在某种意义上,丁炜的画可以看作是一种与存在主义的对话。丁炜的绘画是个人化的,他的这个系列事实上超越了整个70后的青春艺术主题,以一种形而上的普遍性主题,深入到一种存在主义和准宗教的关于精神绝对处境的表现。形而上绘画在八五新潮时期一度成为风潮,在九十年代又因为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景观和主题表现而中断。当代艺术充满了对时代景观和现实情绪的表现,丁炜的绘画可以看作对于形而上绘画的一种复活。

         

          丁炜的画面表达了一种精神景观,通过绘画,他概括和表现了一种绝对处境,这个处境包括人类意义的无意义和无法化解的困境,以及个人观看这种处境所决定的艺术和存在的关系。这就是形而上绘画的意义,即个人所能最终透彻感受到的一种终极意义的人类荒诞感、迷失方向和的囚徒处境,艺术除了在无奈和感伤主义的立场上将其描绘出一种精神的,也就没有别的意义。艺术在这个时刻的意义就在于描绘它的荒诞感和的悲观之图,艺术在完成了这层表现后,形成启示和美学化,但并不解决终极意义。

         

          对于终极意义的解决存在于救赎主题的宗教绘画中,像基督教绘画,在人类的绝望和荒诞状况的景象中总是会出现上帝、天堂和曙光,而现代绘画中没有。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因为上帝、天堂和曙光缺席,而只剩下绝望和黑暗。但是丁炜的绘画还是体现了这个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一种后形而上学特征,即他的绘画具有一种荒诞的幽默感以及某种另类时尚的插图感,像《诗人的小鞋子》、《腐朽的肉体》、《夜宴》、《我很憋屈》、《加热器》等。

         

          这种图像特征表明丁炜的画还未真正进入绝对意义的形而上绘画,至少其中增加了的风格和时尚趣味的元素,这实际上是他试图在绘画中赋予一种积极意义的成分,或者说在这幅精神绝境意义的图像中增加一层艺术之光。这也使他的形而上描绘不够彻底,即他首先试图在艺术的意义上进行自我拯救,而没有能够真正意义的站在绝对的荒诞视野中观看世界和他人,甚至将自己也当作他人观看。

         

          但无论如何,丁炜的绘画标志着70后绘画艺术开始越出代际主题的表现,开始真正试图触一种普遍的人类状态,并表现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绝对意义的悲观想象。

         

        【编辑:马海艳】
        来源:99艺术网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1(s)   11 queries